中文  |  ENGLISH

流動站簡介

發布日期:2020-03-04

紡織科學與工程


負責人:潘志娟,郵箱:zhjpan@suda.edu.cn

聯系人:周國麗,聯系電話:0512-67162531,郵箱:zhouguoli@suda.edu.cn

一、流動站概述

bat365官网登录bat365官网登录是由原蘇州絲綢工學院的主要特色學科與專業組建而成的,辦學曆史可追溯至1903年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創建的“私立女子蠶業學堂”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,在國内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和知名度。

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(紡織科學與工程),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(紡織工程、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、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、服裝設計與工程、非織造材料與工程),1個紡織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。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,且連續三次獲批為江蘇高校優勢特色學科,其中,紡織工程是國家級重點學科,學科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。紡織類專業為江蘇省重點類專業、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,紡織工程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、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。

學院始終注重高水平教學科研平台建設,為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和行業服務提供堅實的保障。學院擁有“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、“紡織與服裝設計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”、“紡織與服裝工程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中心”等國家級平台3個;擁有“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紡織絲綢技術研究所”、商務部“絲綢科技轉化平台”等省部級平台10個,為教學、科研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
學院師資力量雄厚,現有教職工128人,其中:教授32名(含校特聘教授7名),副教授30名,博導26名,碩導33名,專任教師博士學位率達85.7%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,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名,省級教學名師1名,“雙創”人才、青藍工程、333工程、六大高峰人才等省級人才計劃獲得者18名,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。

學院有較強的科研力量,先後承擔了國家“973、“863高新技術項目、國家大規模工業化實驗項目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家重點攻關等重大科研項目。學院堅持産學研合作、校企聯合的培養方針,在全國各地建立了60多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和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、74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,近五年承擔企業委托科研項目126項,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、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、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特等獎在内的各級科研、教學成果獎勵40餘項,發表論文近1100篇。

二、二級學科及研究方向

(一)紡織工程

研究方向:

1. 纖維資源開發利用及改性技術;

2. 紡織功能材料及生物醫用材料;

3. 功能纖維材料及其應用;

4. 天然纖維及其仿生;

5. 絲蛋白材料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;

合作導師:張克勤、趙燕、王曉沁、呂強、李明忠、王建南、盧神州、徐岚、李剛、方劍

(二)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

研究方向:

1. 特種纖維制品研究與開發;

2. 紡織材料結構與性能;

3. 高功能纖維材料;

4. 納米纖維材料;

5. 産業用纖維材料與産品 ;

6. 紡織力學與紡織數學。

合作導師:潘志娟、何吉歡、趙燕、陳宇嶽、王國和、楊旭紅、陳廷、朱新生

(三)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

研究方向:

1. 現代染整加工理論與技術;

2. 新型紡織化學品與功能性高分子材料;

3. 紡織化學的微量微合系統研究及産業化;

4. 紡織用特種功能材料制備及應用;

5. 超臨界流體理論與應用關鍵技術;

6. 有機染料(或顔料)的設計與合成。

合作導師:唐人成、李戰雄、邢鐵玲、李若欣、龍家傑、王祥榮、朱亞偉、周向東、鄭敏、關晉平

(四)服裝設計與工程

研究方向:

1. 服裝産品研究與感性工學;

2. 智能服裝設計與開發。

合作導師:孫玉钗、潘志娟



Baidu
sogou